怎样提高竹鼠的繁殖率

首页 > 三农问答 > 竹鼠阅 3   2023-09-10 19:10
优良的竹鼠种苗是首要 

竹鼠产崽率与母鼠有着密切关系,在选购竹鼠种苗时尽量选择品质优良的个体,先通过自繁自养,选留第一批优良竹鼠种苗。然后再做二次选种,母鼠繁殖率和产仔数都可提高80%以上。母鼠产仔后和仔鼠断奶后各有一次最佳配种时间。第一次称为“血配”,野生鼠驯养成功后需要繁殖到第三代,只有完全适应家养,血配才易成功。技术不熟练或刚刚驯养1~2代的野生鼠种,要紧紧抓住仔鼠断奶后的配种机会。母鼠断奶后立即放回大池群养,让3只公鼠轮流与其交配,达到重复配种的目的,可增加产仔数50%以上。

母鼠营养保证是基础

母鼠怀孕期间要保证每天鲜嫩青料不间断,为确保营养均衡还需精心配料,建议每天要供应精料200~250克、粗料2~3种。精料(一般采用肉用全价小鸡料)20~40克。精料拌稀饭加点盐和矿物质饲料添加剂。对粗料要求必须是新鲜的,因为变质的粗料会影响竹鼠的生长发育,严重的会导致繁殖停止。

竹鼠喜吃植物根茎,若投放的粗料少,竹鼠常有饥饿感,即使精料充足也会影响繁殖。所以一般下午6点前投喂青粗料,到第二天早上清扫窝室时,若还见有少量剩余的鲜青粗料,才算供料合理;如果池内只见些啃不完的老竹竿(那是供竹鼠磨牙的,营养价值很低),说明青粗料不足。鲜嫩青料供应不足,竹鼠采食不饱,繁殖也会停止。

精心保胎,适时断奶是关键

母鼠产前10天到仔鼠断奶(一般竹鼠产后30~35天断奶),每天喂20~30克凉薯、红薯或马蹄。同时在精料中添加骨粉和多种维生素。值得注意的是母鼠怀孕后流产或哺乳20天后常会吃仔,所以要适时断奶。

科学建造繁殖池
 
竹鼠繁殖池有两种,综合使用繁殖效果才好。一种是产仔窝池,分为内池和外池。内池长、宽、高分别为30、25、70厘米,上面加盖,这样构成了竹鼠的窝。外池长、宽、高分别为70、50、70厘米,构成母鼠采食及运动的场所。内外池中隔着的水泥板底部有一个直径12厘米的圆洞相通,以便母鼠怀孕后移进产仔窝池饲养。另一种是配种大池。长、宽、高分别为1.5米、2米、0.7米(面积要求在2平方米以上),在池内一侧建有一条30厘米宽的保温槽,槽的隔板下面开有两个直径为12厘米的洞,与大池相通,另外,保温槽上加盖板,供竹鼠在内休息。每池可饲养3公12母。实践证明,原来采用1公1母(或2母)放在小繁殖池饲养,虽然也能配种繁殖,但每胎产仔数没有群养群配的产仔数那么多。

公母比例要适当

从理论上推测,1公配2母或3母最适合。但实践证明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,这个推测有误。由于多数饲养者没有在小鼠阶段进行配对组合,公母往往到了成年才临时组合。因竹鼠有较强的记忆力,不是原来配偶同群饲养的,往往在一起生活2~3个月才互相适应而交配。产仔后公母又分开,断奶后公母重新配合又需要一段时间才适应。所以一公配多母的适应时间长,不利于繁殖。初学饲养者1公配1母一年可保证产4~5胎;1公配2~3母的,一年多数只能得2~3胎,而如果是多公配多母群养,则很快就能适应,繁殖率和产仔数可大大提高。
 
清洁卫生
 
有些养殖户对竹鼠的饲养并不注重清洁卫生。他们忽略了竹鼠的生活环境,导致竹鼠的鼠池潮湿阴冷,没有干燥的地方供它们休息。这样的情况下,即使饲料再好,竹鼠也很难繁殖配种。
 
一个干净、通风良好的鼠池对于竹鼠的健康和繁殖至关重要。然而,一些养殖户却忽视了这一点。他们可能没有及时清理粪便以及残余物,或者没有保持适当的通风,导致鼠池潮湿阴冷。这样的环境下养殖竹鼠,竹鼠的繁殖率能高才怪了。
 
饲料的质量固然重要,但只有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,竹鼠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。如果养殖户不能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,即使饲料再优质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繁殖效果。因此,为了确保竹鼠的繁殖成功,养殖户应该重视清洁卫生工作,为竹鼠提供一个舒适、干燥的生活环境。

环境安静,温度适宜
 
搬动、喧哗、强光和噪音刺激,人为惊扰等,竹鼠都会停止配种一段时间,即使能配种,受孕率也很低。竹鼠繁殖适宜的温度是8~28℃,遇高温天气时,可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,使其正常繁殖。当气温高于35℃,要采取综合的降温保护措施,否则母鼠会口渴、吃仔或中暑死亡。气温低于5℃时,产仔室和保温槽内垫草要加到10~15厘米厚,这样冬天产仔才能确保成活。
同类推荐

三农创养 - 3nxt.com   用户

联系微信:fan7421436

粤ICP备18005810号-6